今天的评测分为两个部分 一个是对套装一些有特色的地方做个简评 然后就是对比评测了! 简评部分: 小手玩家的福音 我相信对很多外设玩家来说 在这个价位上选择鼠标 芯片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几乎各大厂家在这个等级上都给自己的鼠标配备了当下定级的激光芯片——a9800 而是更多的关注这个鼠标称不称手 省不省心 称不称手得看鼠标的模具、微动开关的手感 省不省心得看鼠标的做工以及驱动的设计 楼主我的手长17.5 接触游戏最初因为怀揣着对cs的梦想 入了当时非常火的MX518 结果发现不是那么驾驭的了 后来相继换了kinzu G9X 太攀 也都找不到感觉 kinzu和太攀稍微给我比较窄的感觉 G9X又太宽捏着略吃力而且掌心和手掌后部分一直空着 总感觉没有达到最佳的手感 而且我一直偏信只有非对称人体工程才能给人最佳的体验 无奈手小 蝰蛇和IE什么的基本和518一样无望 帝王蟒据说芯片不是特别理想也一直没入 因此一直眼红EC2和kone pure 如今pure到手 感觉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手感的鼠标了! 一握住它就觉得这个鼠标非常的饱满 没有太宽或者略窄的感觉 外壳的类肤材质也非常的细腻 比较黏手 都有点不像类肤了 不过楼主还是偏向于太攀那样磨砂感的表面 哈哈 kone拥有一颗8200dpi的超级大心脏 我感觉人类应该是很少能用到这样的级别了 当然也不排除今后大屏高分辨率显示器的发展和普及 A9800激光芯片的优劣我也不再赘述了 因为最近它太泛滥了 那我们来看看微动和滚轮这些对鼠标手感影响很大的部件如何 左右按键使用欧姆龙微动 感觉键程比较短回弹比较迅速一点也不肉 一体式按键的外壳也没有很硬的感觉 让人不需要什么适应直接就能上手 滚轮的话在鼠标的外包装上特别注明了”roccat titan wheel“——滚轮新标准 那么这个称号能不能名副其实呢? 在实际的使用中我感受到滚轮的刻度感是我所有使用过的鼠标里最强的 滚轮外层的橡胶包裹也做成了凹凸状 微动的话也比较软拥有一定的键程 这样的话几乎能杜绝游戏中出现误操作或者回滚的现象 但是在浏览网页或者办公什么的情况下 我感觉还是G9X的无刻度模式要轻松的多 侧键用的不是贴片 楼主还是比较习惯有一定键程的感觉 虽然侧键不多 但是在驱动里能结合冰豹的easy-shift[+]功能实现很多组合操作 这里我要特别说下鼠标的DPI切换按键! 装载驱动之后设置好dpi档位 每次切换dpi鼠标都会通过电脑音箱语音播报当前的DPI指数 随着DPI的提升语音播报的语气会逐渐加强语速也会逐渐放快! 反之则会慢慢的变慢和减弱 哈哈哈 很好玩很人性化吧? 人生中第一款会说话的鼠标啊 哈哈哈 这样在游戏里也能很清楚的知道当前鼠标的DPI了 就是第一次的时候音箱声音比较大吓了我一跳 这样在游戏里也能很清楚的知道当前鼠标的DPI了 我的蛇是每次都要切到桌面这样有点麻烦 外观做工的话除了两侧缝隙不是特别均匀 白色类肤会发黄基本没其他可以挑剔的 内在的话还得继续保持使用才知道 厂家提供的保修貌似是一年换新 这点感觉还是罗技厚道啊! 但愿这款鼠标能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省心吧! 通电之后 鼠标尾部的logo散发出悠悠的蓝光 和白色的外观相得益彰 如果你不喜欢这个颜色的话 在驱动里还能设置其他色彩 传说中的1680万色哦 够色吗?哈哈哈 下面我们来看看kone pure的驱动界面 依然是很有高科技感的GUI界面 不过有一点很无奈的是没有全部汉化 只有在左下角的窗口当鼠标掠过每个窗口后会显示一下中文提示 这一点还真是让刚上手的用户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希望厂商能改进下更贴近用户一点 这个就是刚才说到的easy-shift[+]功能 按住侧键后面的按键和其他按键组合能实现许多不同的功能 楼主我由于记性不是很好 而且习惯了之前的设置 所以把侧键前设置成了前进 另一个是后退 其他的就无视了 这里的进阶设定一个是能调整鼠标横轴和纵轴移动的灵敏度 楼主由于用鼠标的功力还没有那么的登峰造极能感受出横纵不同也就都设置正常了 不过第二个功能倒是很好用 就是光头工作高度和表面检测 鼠标垫检测工作和雷蛇略有不同 在按下turn on之后 鼠标放在垫子上不动 检测完毕后会提示你就可以继续使用了 光头工作高度的设定除去开关一共三个档位 设置normal之后鼠标抬起的抖动已经很小了 这里就是鼠标尾部灯光的设置 除了刚才说的1680万色 还有几种灯光效果的选择 一个是长亮一个是呼吸灯 然后就是全部关掉了 不得不说的是呼吸灯的效果没有雷蛇那样好 接下来 最高科技感最具B格也是很实用的一个界面了! 这个界面显示了鼠标目前的一些状况 有鼠标按键点击的情况 滚轮滚动圈数的情况 组合按键使用情况和鼠标移动总共的距离(完全可以估计换脚贴的时间) 这些数据还能分别显示平均每天和每个小时的情况 不得不大赞一下德国设计做事严谨的态度! 目前我知道的唯一有这些功能的鼠标啊 不知道是不是楼主我太孤陋寡闻了 不要见笑啊 哈哈哈 但是绝逼的高科技啊! 就是不知道断电以后按键的话还会不会统计了 而且这个界面配合的是一套R.A.D的奖励系统 根据使用鼠标按键和滚轮的数据会获得相应的一些荣誉 在达成的时候会有语音的提示 绝逼有创意的一个设定啊! 你看我鼠标除了报告dpi还会说这么多别的 尼玛以后会不会升级聊天固件啊? 尼玛聊天固件会不会以后老是跟我妹子聊天啊? 尼玛会不会把我妹子拐走啊? 尼玛会不会告诉我妹子我看了什么网站啊?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一想就停不下来啊!!!! 垫子篇 话说楼主我对鼠标垫的认识还比较的浅显 之前用过镭拓赛睿的垫子 一直觉布垫可能就这样了在整个外设中相对来说也不是那么的重要 在gtfs出了之后一直很好奇 加上大家的追捧也入了一块 感受了一下这块神奇的布垫 其实也没有说的那么玄乎 不过滑度在布垫里是一流的 那我们来看看冰豹的这块垫子吧 这款鼠标垫的基本属性——2mm 涂层布垫 属性比较中规中矩没啥太多好说的 刚从盒子里拿出来的时候有点硬 稍微有点弯曲要铺开一会才能平整 然后感觉有涂层的垫子还是比一般布垫要略硬一些 印刷什么的不算特别精致吧 跟画厂什么的还是不能比啊 晚上实战了两把 头一把真心还不适应 感觉有点太滑了 特别是518我换的那种有纹路的脚贴 根本停不下来!!! 实在受不了换成GTFS 居然感觉这货没有sense滑! 话说我GTFS用的比较少 磨损不会这么快吧? sense的滑度是够的 厚度感觉还是差了一些 毕竟跟mass比起来舒适的还是没那么好啦 对比篇 我之前一直在强调kone pure是小手福音 无图无真相啊 那我们来看看实拍的对比图吧 四款鼠标这样看就很直观了吧 为什么我说太攀和kinzu瘦 你看着他们和kone pure宽度差不多(太攀还是看得出窄加上本身比较长也更加凸显了这种视觉效果) 但是鼠标两侧的凹陷比较深 这样每次捏着的时候感觉大拇指和小指稍微还得向内用些劲才能夹住 宽短的G9X让手掌后部感觉空空荡荡的 G9X裸奔之后和kone pure的宽度握感非常相近了 但是这样菱角分明的外壳使用起来总感觉有点不爽啊 这个角度看过去G9X的一大缺点就很明显了 背部太低 掌心一直空着 捏着又嫌宽 而kone pure在宽度和长度还有背部高度上都比较适合我的手型整体感觉非常饱满完全没有过宽或者窄了的感觉 背部的隆起部分也十分的适中 让掌心没有空着的感觉 非常明显的人体工程学设计 手放松放在桌上掌心的弧度是有变化的 因此这样的设计我认为是最贴合手型的 那么要列个对比清单的话: 握感:KONE PURE COLOR>太攀>KINZU=G9X 触感:太攀>KONE PURE COLOR>KINZU=G9X 微动按键:G9X>太攀>KONE PURE>KINZU 滚轮:KONE PURE>太攀>KINZU>G9X 做工:KINZU最烂其他持平吧 时间也不早了 我们来给这只“会说话”的鼠标来个总结吧 一句话吧 手小的科技控赶紧入了吧!真心的!呵呵 |
大胖鸟 发表于 2014-1-15 23:32
驱动做的真心不错 就算全鸟文也是一目了然 你手长应该在18公分左右吧
那不拉西 发表于 2014-1-15 23:36
对 17.5 小手不幸福
大胖鸟 发表于 2014-1-16 05:47
好像对G9X成见颇深呢 如果看模具做工的话g9x应该不是最好也应该来个并列第一的 滚轮的话g9x的microgear双模 ...
吉泽明步 发表于 2014-1-16 13:39
彩蛋奖励挺有意思的 另外问一下奖励的荣誉有几档呢?这个挺新颖啊 鼓励你坚持用下去啊
吉泽明步 发表于 2014-1-16 13:45
表面材质 我感觉有点像白色橡胶漆 手感比较光滑 不像蝰蛇类肤亚光感那么强烈吧
那不拉西 发表于 2014-1-16 13:49
灰常多档 用了几天才听见一个提示
魂竹郭 发表于 2014-1-16 21:01
对称鼠标?不知道我眼是不是又近视来了,看起来还是右手鼠标啊??
另外我一直分辨不清tt跟冰豹的logo… ...
大胖鸟 发表于 2014-1-16 18:03
还有提示音?要是能换成日本大姐姐的提醒就好了
大胖鸟 发表于 2014-1-16 14:21
我现在看到涂层垫就想跟5L比
吉泽明步 发表于 2014-1-19 13:29
有想入的冲动 滚轮阻尼怎么样 我喜欢刻度感强一些的
那不拉西 发表于 2014-1-19 22:10
刻度感非常强
手机版|外设堂 ( 辽ICP备13014379号 )辽公网安备 21010202000549号
GMT+8, 2024-12-21 23:46 , Processed in 0.07242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