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X3.0时代,鑫谷开元K1开箱装机体验---垂直攀升向天空 折腾机箱这几年从最早的ATX1.0到近三、四年ATX2.0,这次新折腾一下ATX3.0,不光为了升级更是为了新一翻的体验。
机箱正面特写整体黑色十分的低调,不过低调中不失前面板的发光“亮点”。
鑫谷开元K1机箱主打钢化玻璃单面侧透,透光性好,反光性更好,都把我一楼厅堂里面的场景都反射出来了。
除了传统的下进气口之外,鑫谷开元K1机箱在前面板两侧开了多个进气孔位。可以最大量化保证机箱外冷空气的进入。
一般我们装机的时候,都会将机箱进行平放,如果初看机箱内部我们感觉不出这款ATX 3.0机箱与平常所见的传统ATX 1.0、2.0机箱有什么样的区别(这样看还真没有区别)。
按开元K1的内部总体十分的宽大,总体深达180mm。并且可以看出机箱在机箱的后部预留了大面积的出气孔位,支持120-240mm *2 风扇的安装。
在PCI扩展安装位上方还有一个独立的理线仓,总体达到65mm。
下置独立电源仓位宽达160mm,这个尺寸应付当下的全模组电源也不在话下,并且在独立电源仓位的上方也有多个长条状的开孔,前进气的冷空气也可从电源的上方通过再导向机箱后部排出。
部下置独立电源仓位与前面板之间也有近28mm的余量宽度,这个宽度足以让前方的进入机箱空气从侧面板位置流入机箱CPU位置及后部。
下置电源仓位宽达184mm,全模组电源轻松装下,并且千瓦级的电源也不在话下。
因为这次ATX3.0结构竖装显卡的关系,所以显卡等线材的安装肯定是在机箱的顶部,在这个地方将线材等也设计了一个磁吸式顶盖的独立线材仓位。很方便的是IO接口也同样设计了前方顶部十分的方便。除了一个开关键,一个前面板灯光调节键、音频输入、出接口以外,不同于常见的前面板一板只有两个USB接口以外,开元K1十分豁达的设计了USB2.0 、3.0各2个接口。
370mm的深度,54mm的高度,整个接口仓位十分的宽敞,多接些扩展设备线材也能装的下。
现在主流的都已经是固态硬盘的天下,在机箱背面设计了两个2.5英寸安装位,与这个尺寸形成对比的是CPU位的开孔位有些大的夸张。
接仓位的后部设计了一个束线装置,将所以进入的线材进行统一的扎紧。就更加简洁了。
这么大的机箱自然多来两个机械硬盘安装也不在话下。安装位设计在了机箱的前底部,正好靠近前风扇的,迎风面加强散热,并且支持安装支架的拆装。有用就装,没用就拆下来。十分的方便。
独立电源仓位拥有自己独立的进气风道,所以有个可清洗过滤网的加持就更加贴心了。
接口方面贴心的是前面板的灯效接口供电端口采用的是SATA公头,这样不需要多接一条D型供电线了。
鑫谷开元K1支持前3后2,共5个风扇的安装,有了这样的支持,自然不能错过也一口气入了同品牌光翼GE-12的五个发光风扇。
看上这款风扇的一个最大的“亮点”,是光翼这款风扇不同于常见RGB风扇只能单面发光的关系,光翼GE-12支持双面发光。
双面发光圈最大的优点是不管是你正面安装还是反面安装,两边都能看到发光部分。避免了单面RGB风扇因为反装的时候,反而看不到发光面就有所遗憾了。
ATX3.0机箱第一时间入手了,别的配件自然也不会落下,借此机会入手了乔思伯导热膏,相当的夸张放置在的金属筒内有些“核战版”的味道。
特要说明的是,经常遇到支持有些走背线的机箱CPU独立供电位置的也孔要么开的位置被主板盖住了,要么过小,必需、一定要先将线埋好才能进行主板的安装,开元K1在这个问题上则完全不用这样麻烦的操作。主板与机箱背部之间距离大,走线孔也大完全可以等主板这些全安装之后再进行供电线的连接。
机械硬盘仓的内侧部同样设计了SATA硬盘数据线的走线孔位,空间也是相当的大,显卡独立供电线直接也可以与硬盘数据线在同个位置进行接入,与显卡整体更加的贴合---垂直向下一条线。
因为ATX3.0特殊的构造,所以CPU散热器的安装方向我直接选择了少见的“斜装”。将显卡尾部的气吸入后直接流入背后上部的排风扇。这样就避免了过多的气流需要经过显卡背部之后二次进入CPU散热器,加重散热器的负担。
机箱底部除了电源独立仓位以外,前部则可以安装两个机械硬盘。不过现在个人机器上都是固态硬盘,所以直接将硬盘架拆了用来埋线,也不需要整理。并且还可以空出来让前部的进气直接吹向电源的模组接线端,加强电源的二次散热,同时更可以最大量化的将进入机箱的冷空气经过电源的之后通过电源仓的上部格栅流向机箱背部的排气扇。
来张机箱正面的特写。散热器这次特地选择塔式MINI型,高度与显卡差不多,然后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让进入机箱的气流从显卡的部流向后段空间形成特有的风道体系。
机箱顶部接口IO接口位置特写,插好线头然后集中心束缚,简洁明了。
在立式机箱最早的ATX 1.0架构时代里,电源设计均为上置,下置进气孔,形成一个“Z”字型进气道,在没有后装风扇的情况下,机箱内部的热量最终会被电源吸入,电源自身的温度再加上机箱内部其它元件产生的温度,两者相叠加,这样长期就会导致整机工作稳定性出现问题。且将光驱笼与硬盘笼放置于前窗位置,加上内部也无背线设计,硬件排布凌乱而拥挤,散热也欠佳。 随着发展,在前几年ATX2.0架构的突然新起,整体下置电源仓形成独立风道的避免与其它硬件冲突,主板位置整体上移,形成一个新的风道体系,其设计理念让让人们眼前一亮。同时ATX2.0引入背部走线,让机箱内部更加简洁,同时将硬盘位下置,迎风面直接抵近机箱前部的进气风扇,让机器整体散热效、兼容性、美观度、操作难度等进行大面积优化与提升。 随着这次ATX3.0架构的发布我们又将跨入一个新的时代。
这是个人早前标注的ATX2.0机箱风道走向图,ATX2.0机箱最大的标志就是电源下置,并且自己独立的风道(独立电源仓)。
这是这次个人标注的ATX3.0最新水平风道的示意图。开元K1机箱采取上下全封闭,前后窗贯通的水平风道设计。在去除了电源热量干扰后,水平风道配合显卡竖装,可以呈现风扇贴面直吹显卡的最优散热应用。前置3把风扇配合后置2把风扇,将热浪贯通机箱后排出。 平台配置: 处理器:Intel I3-8350K 主板:微星 Z370TOMAHAWK 内存:阿斯加特(Asgard)阿扎赛尔系列 DDR4 3200 16G(8G*2) 显卡:影驰GTX760 2G D5黑将 硬盘:浦科特 M9PEG 256G、阿斯嘉特 256G NVME M.2 电源:鑫谷 昆仑 KL-1080W 机箱:鑫谷 开元K1 ATX 3.0 散热器:超频三红海 MINI 风扇:鑫谷 光翼 GE-12*5
80PLUS金牌认证效能,从日常的91W到3DMARK测试的200W左右的实时功耗,性能还是相当不错的。
这样的风道下自然不能错过CPU散热的日常应用与抗压力测试:日常应用55摄氏度左右,跑个一个半小时的压力测试温度稳定在74摄氏度。
新架构带来新气氛,前面板也要来些光才能说的过去啊。
最后来几张夜光效果图的展示,我说的没错吧,双面光圈的光翼风扇是不是不管正、反面安装都能看到不俗的光效呢? 总结: 颠覆以往的机箱架构体系,带来了新的体验,如果只是普通平放机箱就会发现内部与ATX1.0、2.0架构无异,但是竖立之后仔细品味:整体水平风道,显卡垂直安装,顶置IO,集成束线,背部走线孔等等就会发现是种不一样的味道,对于刚接触的ATX3.0架构的机箱来说,所带来最大体会就是兼容以外更有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