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设堂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935|回复: 18

[评测] 【S拆解】赛睿SteelSeries Apex 5 Hybrid Mechanical RGB轴电竞键盘拆解评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3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ing 于 2020-4-13 15:10 编辑

〓文前言〓
▼ Apex 5键盘很特别!拆完之后我很费解,始终不明白其触发原理!如果是因为轴体柱芯的下触,导致薄膜层开关触发。但是,此物理轴体结构是如何实现,未触底即实现触发的?欢迎大家讨论!
049.jpg

赛睿品牌键盘过往产品评测汇总:
赛睿SteelSeries Apex M500 樱桃轴体机械键盘军火箱套装版    https://www.weistang.com/thread-25746-1-1.html
赛睿SteelSeries Apex PRO OmniPoint轴体机械键盘   https://www.weistang.com/thread-116486-1-1.html

〓相关参数〓
1.轴体: TTC(正牌科电)Hybrid Mechanical RGB轴体。触发键程2mm,按键行程4mm。压力克数50cN。按键寿命2kw次。
2.无冲:usb下24键无冲。
3.键位:全域按键可独立自定义编程/背光设定。1680w色RGB背光调节。
4.线缆连接:USB固定线缆(无分离设计),线缆长191cm。线径4.6mm。
5.尺寸:443mm(L) x 140mm(W) x 40mm(H)  。
6.重量:键盘842g。手托188g。
7.产地:大陆。
8.驱动支持: 赛睿SSE3。同时也支持免驱设定。
9.其他:支持OLED智能显示屏。屏幕可显示键盘配置、游戏事件、Discord等信息。
10.兼容平台:Windows、Mac OS X。

〓开箱〓
▼赛睿SteelSeries Apex 5 Hybrid Mechanical RGB轴电竞键盘外包装盒正面。
002.jpg
▼包装盒背面。
003.jpg
▼打开封口贴。键盘整体保护比较简单,透明静电袋封装键盘主体。与之前的Apex pro产品包装不同,键位下部没有做硬质纸壳进行结构保护,有兴趣的可以向上翻阅相关Apex pro键盘的评测进行对比。
004.jpg
▼赛睿SteelSeries Apex 5 Hybrid Mechanical RGB轴电竞键盘全家福:键盘主体X1、分离式手托X1、说明书X1。与赛睿键盘产品“传统”一致,不予提供键帽拔键器。
005.jpg
▼键盘与手托组合好效果,同样采用磁吸契合设计,使用安装上十分方便。
001.jpg
▼先看分离式手托。手托与Apex Pro系列不同, Apex 5手托表面则采用类肤涂层设计,整体硬质,但正面“偏硅胶”触感。而Apex Pro产品手托表面则为硅胶材质,偏柔软。两者设计加工工艺也不同。
006.jpg
▼手托底部布局与Apex Pro一致。这里要说明的是,Apex 5与Apex Pro虽然手托形制一样,但是尺寸参数并不相同。Apex 5整体要比Apex Pro偏长几毫米。
007.jpg
▼Apex 5键盘整体外观看形制布局与Apex Pro相同。上壳都采用高级航空铝材质作为上壳(定位板)。
008.jpg
▼可以看到右上角设计的OLED屏幕。
009.jpg
▼键盘正顶部。
011.jpg
▼键盘正底部。
010.jpg
▼键盘右侧面。
012.jpg
▼键盘左侧面。
013.jpg
▼支起二级支脚。
014.jpg
▼键盘底部,可以看到键盘未采用分离线设计,日常时使用可靠性更高。正顶部设计有三方向出线口。
015.jpg
〓产品细节〓
▼OEM键位布局。
016.jpg
▼铝合金壳体上激光雕饰了赛睿LOGO。FN键位则直接设置为"赛睿快捷按键"。
017.jpg
▼F9-F12可以实现组合设定功能。这里我就不再赘述,说明书上基本讲的很明白。当然,以上功能也表明Apex 5键盘实际支持免驱设定。Apex 5也支持M1-M6自定义用户切换设定,设定功能可直接存在板载存储器内。
018.jpg
▼OLED屏幕。其屏幕右侧配合有滚轮旋钮,SET按键。
019.jpg
▼USB接驳线,非镀金接口。随线有魔术扎线带。
020.jpg
▼键盘左上角顶部同样设计有一枚“赛睿靶心”LOGO。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Apex Pro此处还设计有一个HUB。
021.jpg
▼移除键盘可以看到,TTC的 Hybrid Mechanical RGB轴体,说是轴体,实际工作原理与我们常见的樱桃MX轴体完全不同。我手上的这颗为“青轴”。不知后续Apex 5产品是否有“茶轴”和“红轴”产品。之所以说与常见的樱桃MX轴不同,是因为该轴体仅相当于“物理触发回馈效果”,实际并无按键击发功能,需要下部薄膜PCB板配合,实现“触发”功能。同时,可以看到Apex 5采用卫星轴设计。
022.jpg
▼TTC(正牌科电)Hybrid Mechanical RGB轴体(青轴)。十字柱周围有防尘保护设计。
023.jpg
▼卫星轴未涂抹润滑脂。
024.jpg
▼Apex 5键帽采用ABS透光键帽,表面做类肤涂层。键帽内部结构加强筋设计与Apex Pro“非同款”。
025.jpg
▼二级支脚,水准依旧很高。TPE工艺,在手感上和强度上都算比较高的。
026.jpg
〓拆解〓
▼红圈处共23枚黑化十字螺丝。取下即可实现拆解。
027.jpg
▼上壳(定位板)内部全貌。可以看到。TTC(正牌科电)Hybrid Mechanical RGB轴体基本属于整个结构的回馈响应部分。无实际触发功能。
028.jpg
▼轴体中心有小洞,用来“伸出”轴心触发柱。
029.jpg
▼触发时“伸出”的轴心。
031.jpg
▼OLED屏幕保护窗与滚轮、SET键结构设计明显与Apex Pro不同,算是做了实用性“简化”,更加方便装配和维修。上壳(定位板)铝板厚度1.4mm。
030.jpg
▼仔细看该“青轴”发出的类似樱桃MX青轴的声音回馈及触发手感,是靠一个弹性钢丝。
032.jpg
▼主PCB总成(总成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层为玻纤板PCB,厚度1.6mm。用来承接MCU主控、RGB色LED贴片灯珠、固定OLED屏幕总成。
033.jpg
▼静电(防漏电)处理与LED贴片灯珠细节。插拔件儿用于主线缆接驳主板。
034.jpg
▼OLED屏幕总成。感觉比之前的Apex Pro产品的屏幕总成更加好拆装维护了。全部采用排线插拔件设计。右侧的滚轮调节、SET键也做了结构性优化。
035.jpg
▼Apex 5依旧采用Apex Pro的双MCU设计,性能与堆料上依旧丰富!主MCU为ST(意法半导体)生产的STM32F071,另一枚则是STM32F070。这里漏拍了存储器IC,找了上百张拍摄原图也没能看清,这里就无法给各位表述了,是在抱歉了。
036.jpg
▼分离式键盘的强磁,这次也与之前的Apex Pro设计结构不同。
037.jpg
▼这里大致可以看清楚,滚轮调节的机械编码器来自Kailh(凯华)。
038.jpg
▼SET键PCB总成(正反面)。也是采用排线插拔件儿进行连接组装。
039.jpg
▼滚轮调节由于支持下压(确定/静音)按键功能,所下层是有PCB总成的,PCB上设置有一枚贴片微动,通过排线插拔件与SET键PCB总成相连接,从而实现整体功能性。由于赛睿这次调整了该模块总成结构(与Apex Pro产品结构完全不同),所以,不是很好向下进行拆解。
040.jpg
▼主PCB总成(总成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为薄膜触发层。用来与上层轴体“伸出”柱芯,与该PCB薄膜层进行“触发开关”。
041.jpg
▼OLED屏幕总成背面采用黑色绝缘胶布进行二次加固保护。
042.jpg
▼薄膜层电路布线及触点细节。
043.jpg
▼上层PCB(玻纤板部分)表面布线细节。
044.jpg
▼Apex 5底壳内部细节。与Apex pro内部开模完全不同。
045.jpg
〓驱动韧体〓
▼SSE3驱动设定界面。这个还希望各位自行探索,可玩性依旧很高。相关自定义设定也是非常丰富。
046.gif
〓上机加电〓
▼以前的那个钢厂似乎逐步变为“屏厂”,基本上可以装上屏幕的都装上了。OLED屏幕可以直接设定相关操作项目,之前在Apex Pro产品中有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回看一下,或者自行参考随机说明书。
048.jpg
▼赛睿全家桶!键盘为本次主角Apex 5,鼠标垫为赛睿QcK Prism RGB双面,鼠标为Rival700。以我手上的产品为例,赛睿Apex5键盘整体敲击手感偏向于樱桃MX青轴的手感。整体触发结构比较新颖,纵看目前市售的电竞外设品牌,赛睿似乎总有自己的想法与执念,不论是自家高端的Apex Pro旗舰产品(可实现主键域独立触发行程设定)到十年前赛睿 Shift折叠键盘(可更换键盘涂装样式)都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直至此时的Apex 5,我甚至在完稿时仍未明白其触发原理,为了一个电竞梦寐以求的手感,做到不惜使用双层PCB结构,双MCU主控的成本,给当下电竞选手/用户来带“超前”产品理念。“Hybrid Mechanical"的命名似乎也印证着“混合机械结构”的新方向,在兼顾手感及寿命的基础上,把更多的产品新特性、新元素融入其中,给用户带来更高的使用体验!
047.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0-4-13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发表于 2020-4-13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搞了半天是薄膜

点评

不完全是薄膜。机械的手感。下层的触发层是薄膜。但是触发结构结构功能应该不是薄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3 22:40
发表于 2020-4-13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楼主| 发表于 2020-4-13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完全是薄膜。机械的手感。下层的触发层是薄膜。但是触发结构结构功能应该不是“传统”薄膜的原理。
发表于 2020-4-16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居然是白色pcb ,轴体跟小米之前那款键盘好像都是TTC的
发表于 2020-4-22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大赢家还是TTC
发表于 2020-4-23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因为轴体柱芯的下触,导致薄膜层开关触发。但是,此物理轴体结构是如何实现,未触底即实现触发的?欢迎大家讨论!


有没有想过是调整触发延迟了

点评

应该不是。你的说原理。不能简单只说个猜想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4 00:55
 楼主| 发表于 2020-4-24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razer’ 发表于 2020-4-23 13:12
有没有想过是调整触发延迟了

应该不是。你的说原理。不能简单只说个猜想啊。

点评

找到了,内部是双弹簧结构 外设堂小米键盘评测的内容,这个轴体是TTC MT混动轴,赛睿这个TTC估计用了相同的设计,但具体触发行程有什么差异我就不知道了,原理估计是这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30 12:27
发表于 2020-4-24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是机械手感的薄膜键盘
发表于 2020-4-28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壳螺丝突破天际

点评

确实多!赛睿的螺丝整体来说,质量都比较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8 20:50
 楼主| 发表于 2020-4-28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TNT001 发表于 2020-4-28 11:58
上壳螺丝突破天际

确实多!赛睿的螺丝整体来说,质量都比较好。
发表于 2020-4-29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键盘不错
发表于 2020-4-29 21: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机械薄膜啊

点评

算是。上层机械物理结构,下层薄膜触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30 08:53
 楼主| 发表于 2020-4-30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算是。上层机械物理结构,下层薄膜触点。
发表于 2020-4-30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窄边框的挺好
发表于 2020-4-30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azer’ 于 2020-4-30 12:28 编辑
S-ing 发表于 2020-4-24 00:55
应该不是。你的说原理。不能简单只说个猜想啊。


找到了,内部是双弹簧结构

 TTC MT混动轴采用了透明轴盖设计,轴体上下壳与传统类cherry mx方案的机械轴体非常类似,重点在轴心方面,除了传统对应轴心的弹簧,轴心内部还有内弹簧,内弹簧直接顶着触发连杆

外设堂小米键盘评测的内容,这个轴体是TTC MT混动轴,赛睿这个TTC估计用了相同的设计,但具体触发行程有什么差异我就不知道了,原理估计是这样,轴心弹簧压缩轴心触底触发按键,但这个时候还能继续按,也就是轴心内的弹簧继续压缩,轴心实现绝对触底

点评

应该不是,因为上层的“轴体”固定在定位板上的,而该轴体是没有任何触发装置的。你看看我第28个图片往后的结构图(鼠标放在图片上会显示序号)。也不是双弹簧,应该轴心一个弹簧,下沉二段式的响声是以为那个钢丝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30 14:00
发表于 2020-4-30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屏幕不错 感觉会有很多玩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4-30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ing 于 2020-4-30 14:12 编辑
razer’ 发表于 2020-4-30 12:27
找到了,内部是双弹簧结构

应该不是,因为上层的“轴体”固定在定位板上的,而该轴体是没有任何触发装置的。你看看我第28个图片往后的结构图(鼠标放在图片上会显示序号)。也不是双弹簧,应该轴心一个弹簧,下沉二段式的响声是以为那个钢丝敲击轴外壳的声音。也有可能是改进了之前的小米TTC的那个机械结构。从当时按压柱体轴心上看,不像是有两节触发。更像是一体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外设堂 ( 辽ICP备13014379号 )辽公网安备 21010202000549号

GMT+8, 2025-2-2 21:39 , Processed in 0.07834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