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表哥因为运营了几年的果园,赚钱终于盖起了二层小楼,在表嫂子乐开花的笑声中,成功跻身村中“富豪榜”前十。不过越靠近青山绿水,信息会显得越加闭塞,你可能很难想象现在都2021年了,网络在村里依旧算是稀罕物,宽带入户也只是少一部分人安装了。最近表哥总抱怨家里网络差,对网络不懂,但是想换一套路由。看到他说了一句家里是一个小小的单只装TPLINK,我就懂了。因为我自己家里用的是网件MK63,也玩过RBK852和RBK752,网速真的是稳的一匹,而且家里的带宽实际跑分也比用普通单只路由要好很多。鉴于他是复式别墅,一楼6个大房间,二楼4个房间外加一个可夏天烧烤的二层后院大阳台。推荐我哥入了这套网件Orbi RBK353三只装,直接X东入手,用上小半年领的豆子和发的E卡,拿到手价格蛮划算。
肯定有小伙伴站出来吐槽说几百元的路由,多加俩,串个线,不就得了。其实选路由你不用研究那么多稀奇古怪的名词,懂得很渊博的知识,比如我表哥高中没毕业,靠努力也可以过的很好。需要装路由,路由装好后实际体验网速稳定而且刷高清视频更快,上个厕所也不影响吃鸡,这种“不看广告看疗效”的实际体验更为真实。作为网件2021年的新品RBK353 WiFi6 Mesh高速路由器,其实定价2000多元同时是3只装,相比自家其他套装真的亲民了不少。如果你屋子没那么多,直接上手RBK352,两只装更便宜。你买个手机旗舰都要4000以上,所以这个价格我觉得可以接受,另外路由肯定是要选WiFi6规格了,真的是大势所趋。
【开箱篇】 因为自己开箱过很多款网件路由,对于奥秘系列的包装十分熟悉。蓝白色系的硬纸壳材质外包装,正面醒目orbi还有WIFI6字样,醒目且直接,和市面上电竞系列路由和百元路由的包装盒有明显品牌区隔。
Orbi旗舰和次旗舰系列都在正面就标明了推荐房间使用数量和产品特点,这次是放在了侧面。6+房间使用,总传输速率1.8Gbps,产品型号也对应的变成了AX1800。
开箱过程中拿出来2张产品介绍说明,这个说明书材质很厚实,特别像硬纸卡。主要就是介绍下路由器的接口,相关配件和APP的使用方法。
继续开箱,可以看到内层包装纸使用的均是瓦楞纸材质,每只路由都是单独区隔包装,安全防磕碰。
配件被放在单独的一个盒子里,打开后还是让我有点小惊艳。除了3个电源适配器和一根网线的标配之外,居然还有2组可转换插头适配器。RBK353这样的设计可能是为了直接方便的卖到更广的市场,比如德国法国等国家使用的是两圆头插头规格(欧标),还有英标的一竖两横插头。
电源适配器依旧是圆形的DC接口插头,输出标准是12V/2.5A,网件奥秘系列的插头都是这个规则,只是外观造型上稍微有些区别,实际是可以相互穿插使用。
说到路由器本体,网件RBK353是三只装,一只主路由,2只分身路由。其实三只路由从外观来看没有差异,不过主路由正面贴着带ROUTER标识的贴纸,贴纸上还有路由登录名信息等。贴纸也可以无痕撕掉,不过依旧可以从路由的底部或后面的网络插口数量来判断。
因为之前接上手过网件RBK852和RBK752,个头大的就是852了,254*190.5*71.12mm,相比之下RBK353体积真的是小巧了很多,仅为178*145*61mm。重量上面主机0.66Kg,分机0.53Kg,拿在手里一斤多的重量,感觉是娇小温柔款。 每只路由靠近底部均有orbi标识。在插电后,可以看到orbi标识下方设计有隐藏的呼吸灯。这个呼吸灯主要是方便一眼识别路由的工作状态。
可以看到RBK353的底部和顶部都设计有散热缝隙,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可以让冷空气从下面进入,加热后从顶部的缝隙流出,自然散热。
不知道为什么,俯拍时,总有一种科技工艺品之美的感觉,颜色整齐划一,视觉效果真的很好。
侧面视觉。 RBK353的背面主机和分身是有区别的。
主机依次是Sync组网按键、1个千兆WAN口、3个千兆LAN口、电源接口和重置按键。
分身路由依次是Sync组网按键、2个千兆LAN口、电源接口和重置按键。
RBK353的底部有一块较大的防滑垫,剩下可以看到大面积的散热格栅,而且底部也并非是圈死的设计,橡胶防滑垫旁边有2个大的开孔预留,方便空气进出帮助散热。
总的来说,路由整体的设计和自家的旗舰一脉相承,外观设计没有太大变化,不过体积上更加小巧简约。 --------------------- 【参数部分】 处理器:高通四核1.8GHz; 支持数据传输率:5GHz,支持2x2 MU-MIMO,速率可达1200Mbps;2.4GHz,支持2x2 MU-MIMO,速率可达600Mbps; 内存:512MB NAND Flash&512MB RAM; 天线:6天线设计(主机分机均为2个); 主机配置:3个LAN口,1个WAN口,全千兆; --------------------- 硬件配置上,其实和自家产品相比,比较相近的就是MK63了。非常直观的就是CPU的性能其实要比MK63要好,另外闪存更大。其实路由器日常工作时需要非常大量的数据运算,就如同大家的手机,性能越好使用越流畅。虽然MK63价格更划算,但是既然都买三路由系统了,更偏向于推荐新款。 【连接简单,轻松在家组网】 感觉智能手机普及之后,路由器的安装配置也都有手机的APP,操作起来更加简单省事。可以直接使用网件自己的APP,对应一步一步的操作就能完成安装。而且你会发现,只要把分身路由插上电源,按照操作流程设置的时候,就可以找到2只分身路由,整个组网过程根本不需要用户有太多基础知识,直接上手。
当然,也还可以通过PC端进行组网。直接登录路由网址按照步骤逐一操作即可。
APP端的页面更加简洁,品牌风格浓郁。PC端的页面功能更直观。
基本标签下的主页可以显示网络状态,无线状态,已经连接的分身与移动设备和访客网络设置等。
左侧的功能非常齐全,包括无线网络设置(支持WPA3网络加密,更安全),已经连接设备信息等一目了然。
高级标签下的主页可以看到路由与互联网信息,还可以进行无线设置(细心的朋友这里可以看到是欧洲,似乎可以干一些提升发射功率的事,偷笑)
高级下的安装标签内可以进行因特网与无线网络设置,局域网IP设置,包括设备名称设置等一应俱全。
安全下可以进行站点和访问控制,这里面就有家长比较喜欢的时间安排功能,为我哥家刚放寒假想王者荣耀上分的表侄子深深捏了一把汗,不过这功能我暂时就不告诉我表哥了。
可以直接在线对路由器的固件进行升级。
在补充一句,其实在逐步设置的过程中,分身路由组网的工作就已经完成了。路由会优先进行无线回程组网,如果想切换到有线回程,只需要通过网线连接主路由的LAN口和分身路由的LAN口,路由就会自动切换到有线连接,拔掉网线又会自动回到无线回程,区别就在于你插不插网线。但是有线回程确实会更稳定,当然前提是家中装修的时候有提前预埋网线。以前老旧的房子装修时都有预埋网线,但网线规格过低和老化连接不太稳定等问题其实还不如不用;现在新房屋装修的时候,为了图方便快捷很多也并没有预埋网线,我表哥家中也并未预埋网线。所以不用纠结,使用无线组网也挺好。 --------------------- 网络测试: 测试背景:我表哥家在距离北京120多公里的农村,山那边就是苹果园。住宅是二层复式住宅,累计约200平米左右。一楼6个大房间,二楼有4个房间外加一个可夏天烧烤的二层后院大阳台。联通网络接入点在二层西侧房间。经常出现的状况就是在一层大厅和一层西侧房间还可以,一层的东侧房间信号就很一般了,家里全部都是实体墙,有时候一些高清视频打不开转圈圈,宽带是300M的,但是总觉得只有一个路由用起来太浪费了。因此路由的配置方式是:二层联通路由接入点放置主路由,二层东侧房间放置一个分身路由,一层的中厅放置另外一个分身路由。正面看起来路由器就像是组成了一个倒三角。
联通宽带接入点,放置主路由。
这里想说一点的是,因为联通路由现在都是带WIFI的,不是光猫。因此接入宽带的时候设置是动态IP接入方式,不能使用拨号设置。如果你家里也是联通无线WIFI的光猫,但是你不会设置路由器,可以评论提问,我在评论解答。
二层东侧房间,一个分身路由放置在茶几下,便于收纳看起来更整齐。
一层中厅,电视机旁放置另外一个分身路由。 我们首先在宽带接入点(二层西侧)卧室内进行速度测试:
我们发现网速相比直接使用联通宽带路由速度更快,可以提升网速带宽。同时信号质量非常稳定。 然后在二层中厅进行网速测试如下:
然后我们来到之前网络信号较差的一层东侧。网速测试如下:
基本实现了全屋WIFI高质量的覆盖,在每个房间基本都是畅玩的状态。当然,在表侄子的房间(一层西侧)进行了王者荣耀的网速测试,测试结果如下:
5ms的路由延迟,基本就等着妥妥上分了,现在小孩儿的技术真的很强。 在信号测试的过程,我们也在同步测试分布式路由间相互切换的时长。
可以看到基本50多毫秒就可以完成路由间的切换,打着王者荣耀从一层到二层不会有断网感,整体的网速也都非常稳定。
不过在体验中,还是有些小细节,希望网件能后续关注的到和优化:①路由其实可以更直白的做一个家长控制功能,对于单设备可以实现更细的使用限制设置,毕竟是大户型家庭装,家居类功能可以更详细一些。②路由并没有额外的USB接口支持扩展,如果有的话就可以干更多的“事”了,你们都懂的。
整体评价:不得不说网件新推出的RBK353路由系统,内置了三只装路由,相比于市面上大部分的一主一从配置更具优势,从分身数量上来说可以实现更大面积的网络覆盖。而实际上,RBK353轻松搞定我表哥家的200平面积,超过10+房间,够做到信号无死角覆盖,实际的速度测试也让人十分满意,同时网络质量稳的一匹。从定价上来说,2000出头的价格,升级了主频与闪存,更好性能玩的更爽。还可以截个图飘一把,毕竟“欧洲”这个事,可不是每个路由都有的(笑)。
最后来一张,惬意的冬日暖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