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
AMD Radeon R9 FURY X也是让市场等了好久,依然是基于GCN1.2架构,跟上一代290X和前阵子发布的390X同样都是TSMC 28nm工艺制程,核心代号为FIJI,流处理器也是达到了空前的4096个。在开始今天的评测之前,估计各位可能看惯了其他媒体首发惯用大篇幅AMD PPT的套路,这次我们不放任何一张AMD PPT的内容,以保护大家的视力。那么现在我想把最枯燥的东西再翻出来跟大家聊一聊,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A卡和N卡区别到底在哪里,单纯是外观和参数的区别么? A历史:(从R600到FIJI的一路艰辛,字多可以不看)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ATI时代的HD2000系列的显卡,那个时候大概是8年前,ATI显卡图形架构进行了一次里程碑式的架构过渡,由传统的渲染管线过渡到了5D VLIW结构的运算单元,一个非常注重“指令级并行”的架构,(而NVIDIA此时的G80则是向着另外的“线程级”并行而进化)注意前面我说的过渡,因为架构设计思路依然沿用了传统GPU的SIMD风格,什么是SIMD,请自行百度!那么采用5D VLIW结构的第一个就是代号为R600的核心,代表作就是ATI Radeon HD2900XT,就是一个完整的5D VLIW处理器可以同时执行一波1D/2D/3D/4D/5D的指令(注意是“/”是“或”的意思),或者以Co-issue方式来执行2D+3D、1D+1D+1D+1D+1D,所以比起之前的SIMD结构更灵活一些,那么为什么要这么搞,这么搞有什么好处?关键在于要隐藏5D VLIW处理器中每个ALU运算单元的latency(延迟),所以这样就可以用更小的芯片规模获得更大的运算吞吐。但是随着后来DX10和DX11时代的来临,这种5D VLIW的结构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一波数据往往是1D→1D→2D→4D→1D....这样的套路,想一想原本可以座5个人的座位因为一个周期只来了一个瘦子而占用了五个座位,此时的效率只有20%(当然这是在最坏的情况下),不过在AMD接手之后一直把5D VLIW处理器的结构延续到Cypress核心,也就是我们熟悉的HD5870,那时候采用40nm工艺的HD5870拥有总共1600个ALU,也就是320个5D VLIW处理器,而当时在DX11中的DirectCompute技术应用和GPU级别的分支预测应用已经让5DVLIW架构思路疲惫不堪效率低下,这也是为什么当时Fermi架构如此火爆和空前的原因,因为Fermi正是迎合了当时DX11带来的运算架构需求,此时AMD决定在HD5870的下一代也就是代号Cayman的HD6900系列,也就是我们熟悉的HD6970/6950,在这一代GPU中,AMD将VLIW 5D进化成了VLIW4结构,砍掉了原本的x,y,z,w,t运算ALU通道中的T通道,也就是Transcendenta通道,这个是用来执行什么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的单元,这个单元也是比其他4个大很多的一个单元,HD5870的核心中就有320个这样的通道单元,说白了就是这个通道平时用不到,用到的时候还不强,而Fermi架构的GF100对应的单元叫SFUs,仅为64个,整体效能也更强!但是说到这里可能有问题了,HD6970架构由VLIW5变成了VLIW4,少了一个执行特殊函数的T通道啊,怎么破?VLIW4处理器有一个特殊的功能,那就是这四个标量运算通道也就是ALU可以让三个ALU以Co-issue(联合)的方式来执行T函数指令,说白了就是最坏的情况是4个座位只做了一个人,而当来一个大胖子的时候,可以让这个大胖子座三个人的座位,而剩下的一个座位还可以座一个瘦子,所以在效率方面HD6900系列提升比较明显,提高了处理器的效率同时也利用了指令发射资源。但是生不逢时,NVIDIA改进了工艺以及加入了功耗限定的GTX580终结了HD6970的VLIW4,AMD潜台词“不是我太弱,而是对手太强”。AMD完全了VLIW4结构,全新的GCN架构诞生了,第一个核心就是Tahiti,也就是HD7900系列,放弃了沿用4年的VILW技术,采用了SIMD-16路的1D Scalar处理器阵列,流处理器总数达到了2048个(32×4×16),Tahiti核心采用了32个CU单元,类比VLIW 5D与VLIW 4D时代的话,GCN架构中的CU单元相当于VLIW时代的5个SIMD ALU,不同的是每个CU内有4组SIMD-16结构的单元,每组单元内包括16个独立的1D标量 ALU,这样SIMD-16执行结构的特点是可以同时执行来自对应寄存器内不同地址的同一指令,每个CU内一个周期内可以实现更多的指令并发,这样Tahiti的CU从取指、解码、分发、执行的模型结构就与Fermi的SM单元很相似了,从此AMD和NVIDIA在图形架构方面一起步入了“线程级并行”的时代了,而GCN应该算AMD图形架构中跨度最大的一次革命了,经历了R9 290X、R9 285的架构优化,特别是负责几何生成的图形引擎(GE)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变化,说白了AMD在运算结构被动的时代同时进化了自己图形引擎部分,当GCN进化到了今天的GCN1.2时代,1D ALU飙升到了4096个的时候,图形引擎部分也比Tahiti翻了二倍,这就是今天的R9 FURY X的前世今生!(以上内容来自一个外设爱好者对图形架构进化的粗俗民间理解) 好了本次评测到此结束,开玩笑,熬过了字最多的部分,我们来进入今天的XFX Radeon R9 FURY X显卡评测,看惯了对比GTX980Ti的评测,我们来对比一下目前NVIDIA真正的卡皇“TITAN X”! 讯景R9 FURY X包装
讯景R9 FURY X包装 AMD目前最核心的两大品牌,艾维硕旗下的蓝宝石和迪兰,另外一个就是本文的主角XFX讯景,这个所有老DIY玩家都非常熟悉和怀念的三个字母。这次300系列到R9 FURY X的包装,讯景换成了全新的风格,看到这个硕大的包装的时候我想对AMD说:“你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FURY X当然属于R9系列,目前还没有会出非公版的动向 参数表 FURY X的价格官方定价是649美元,国内则是5K级别的样子,而价格将近8K的TITAN X能否继续端坐一方笑看显卡市场风云变化,这次FURY X的发布让我们对TITAN X的地位产生了怀疑,本文将主要对比TITAN X! |
神盾之子: 每次amd有好卡的时候都是被nv黑出翔 看了评测 媒体一边倒 是不是amd没拿钱啊
手机版|外设堂 ( 辽ICP备13014379号 )辽公网安备 21010202000549号
GMT+8, 2024-11-25 12:27 , Processed in 0.093977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