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
前不久Apple发布了新版的MacBook Air,除了延续了MacBook Air爆棚的便携性以外,在性能体验上与MacBook Pro 13的差距依然相当大,同时对比钙中钙配置的18款MBP13真的就只剩下便携性可以吹了,低频2C4T的i5对订制4C8T高频i5U在处理器上差距巨大,另外P3广色域的屏幕以及Touch Bar也是MBA不及的。目前17款的MacBook Pro也有售,15-inch版本性能依然算是足够,但对比18款MacBook Pro就没有性价比了。论坛里用Mac的堂友也有不少,甚至谈应用可能都是班门弄斧,本文就以18款MacBook Pro 13的体验内容分享一下简单的评测,另外作为一个外设手感强迫症患者也特别针对细节和手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开篇再说一下哪些人适合用Mac这个话题,其实这是个伪命题,给我们的感觉是多数程序猿才会考虑做项目效率更高的mac OS,基于Unix深度订制的Mac OS对于许多主流的编程环境支持确实更好,作为程序猿的话选择Mac是主流选择,另外对于日常办公,上网家用来说Mac也会用起来更简单,说不习惯的可能因为我们一开始都是接触PC+Win的缘故。好了开篇说到这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次不算新品的评测内容吧。
MacBook Pro(13-inch,Late 2018)包装
包装
18款是MacBook Pro的最新款,依然拥有13-inch和15-inch两种屏幕尺寸,下面的配置表给出了两款型号的MBP中热门钙中钙型号的对比。其实如果从满足需求的基础来看,下面两款应该是这一代MacBook Pro中性价比最高的两个型号了(废话都钙中钙了,价格肯定最低)。前阵子双11,MBP13钙中钙的8+256配置在京东售价1W2出头,含税的话性价比已经超过了某宝上C店的价格。
18款MBP13对比MBP15(钙中钙)
18款的MBP13与MBP15在CPU性能上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这也是许多评测中公认的一点了。下面表格有对MBP13处理器i5-8259U的介绍,跟15寸版本比起来尽管是U字头的低压处理器,但是属于订制款,比Win本i5普遍采用的i5-8250U性能高出不少,而MBP15的标压i7-8750H拥有6核心12线程的配置,基频尽管只有2.2GHz,但6核心最高可以TB到3.9GHz,对于笔记本来说属于第一性能梯队的队员。其余内存容量以及SSD容量都是可以订制的,比较方便的就是直接在官网订制,内存容量可以扩展到16GB和32GB,硬盘最高可以扩展到2T和4T,而最新的MBP15显卡又增加了Vega16和Vega20订制选择。
18款MacBook Pro 13标配处理器参数
处理器以及核显对比Win本同级的i5-8250U来说性能优势非常明显,Iris Plus Graphic 655拥有独立的128MB eDRAM缓存,浮点性能超出UHD620二倍多。处理器除了架构上更新以外,基频比i5-8250U高了43%,睿频也更高,当然TDP也更高,达到了28W,实际上增强改进内部散热结构的18款MBP13应付i5-8259U完全没有问题,毕竟上面还有选配的i7-8559U,所以日常情况散热会更游刃有余。
整体
MacBook Pro 2018款外形设计上并没有太大变化,厚度依然只有1.49cm,就算是相比诸多Win本来说也算是非常侧重便携的级别了,当然Air就是属于目前的纤薄笔记本的代表作了。在性能满足的基础上,13寸的MacBook Pro对于经常出差的朋友来说更友好,标配性能也足够强大,而选配的i7-8559U频率更高,轻载和中高负载下优势会更明显一些,还是那句话,如果真的把i5-8259U用到“山穷水尽”了,就算是选配的i7也是玩不转的,所以如果对便携没有太大需求,显然上MacBook Pro 15更合适,特别是针对视频编辑和3D渲染的应用。
18款MacBook Pro 13
整体
整体
整体
依然可以说是目前笔记本中生产工艺以及品控中最优秀的代表,A、C和D壳均为阳极铝处理,边缘倒角加工精度非常高,所有配件的精度标准都很高,这些有目共睹的就不多说了,接口方面包括15寸的MBP在内都是有四个雷电3的接口,还有一个3.5mm的耳机接口,一般情况下备一个雷电3转USB或者读卡器的设备还是挺有必要的。
散热采用的是底部两侧进风,底壳尾部出风的双涡轮扇设计,这也是相比17款一个显著的改进,毕竟处理器核心规模更大了。日常风扇策略设置的还是偏向静音的,一般上网的话风扇基本不转,即使运行虚拟机的时候风扇最高也不过在2000rpm~3000rpm左右的水平,使用键盘腕托位置最高也是温温的而已,而满载的时候Touch Bar附近的金属部分温度较高,外壳温度已经接近50℃了,如果处理器经常跑转码和渲染的话,建议安装一个系统增强的工具来调节风扇策略。
整体
整体
底壳
整体
整体
整体
MacBook并不需要按键开机,打开屏幕会自动启动,18款的MBP13号称待机可达30天,这个待机是指合上屏幕之后的待机。键盘这次18款的MBP采用了传说中三代蝶式键盘设计,如果你之前没摸过的话,还是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因为键程实在是太短了,但是一段时间是完全可以适应的,这一代的键盘优化了防尘设计,这倒是给我这个强迫症治愈了一点。
细节
特写
前部屏幕开合位置
右侧面(每侧都有2个雷电3接口)
闭合状态下上壳边缘特写
上壳边缘特写
上壳边缘特写
屏幕闭合时候的缝隙是由B壳内圈的缓冲胶条填充,所以包装不会让屏幕跟键盘挤压摩擦。
隐藏式屏轴
底壳尾部的出风口 这个位置最好不要堵住
一体式的C壳与D壳结合缝隙
这个缝隙控制的相当出色 精度非常之高
据了解有17款电池鼓包的就出现在这个部分 D壳被挤开了 18款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情况
底壳边缘位置特写
一体式的C壳边缘(腕托部分)有细腻的倒角 防止割手
支持Touch ID的伪Power键 可是不支持Touch ID登陆Mac用户
三代蝶式按键键程依然很短
支持Force Touch的触控板
包括零售的妙控触控板也都是基于Force Touch技术,支持压力感应,多指触控,但这个触控板的手感也是个不小的坑,后面会单独重点介绍,绝对会让你纠结不止。
屏幕外圈的保护胶条
界面
简单分享一下一个编辑工作者的MacOS应用推荐,Office for mac是必须的,印象笔记+iA Writer,评测初稿文字用iA Writer来写很享受,而且支持Markdown,视频播放用的是Movist+IINA的组合,基本搞定各种编码的4K视频,虚拟机是Parallels Desktop,系统增强方面,Magent的快捷键窗口布局超级方便,外接存储设备的话NTFS for mac也是必须的,实时显示硬件信息的iStat Menus对于硬件党来说是必备的,可以实现类似AIDA64的硬件信息实时显示的功能,浏览器是Safari+Chrome,差不多日常基本就这些了,还有Adobe全家桶没有说。
第一时间升级了Mojave
室温23℃下的日常浏览网页时候的温度情况
CBR15成绩705分 核心温度也突破了90℃ 但是没有任何降频
跑了一下Extreme模式的Heaven 对于Intel自家的核显来说这差不多属于顶级的表现了
虚拟机当然用PD 只是正版以及升级的价格让人感觉到绝望
Win10基本上不用怎么配置很简单
跑PD或者VM的时候很容易让处理器温度飙高
日常
来交流一下配置,许多买MBP13的用户不少人都纠结内存怎么选?是定制16G内存还是直接标配8G的,纵观一下MBP13标配内存都是8GB,而且依然是固化在主板上的,如果8G不能满足多数人的使用的话,那么苹果也不会主推标配8G内存的型号。macOS的内存利用机制跟Win是不同的,一般Office办公和影音日常上网,Adobe全家桶的应用,或者针对某个项目环境的软件开发,基本8G是够用的,但如果重度虚拟机用户并且多开的话,上16G是很有必要的。别看18款依然用LPDDR3规格的内存,但从8G标配的价格到订制16G内存的价格增加超过1K5,这1K5砸到台式机上可以增加16GB内存还能剩下一个256GB SSD。不过如果从长时间使用为基础,可以保守一些上16G内存。结合我自己应用谈一下,我手里其实有两台18款的MBP13,一台是标配8+256的型号,一台订制16+256的型号,macOS下开了日常社交软件以及Office+PS,又开了PD虚拟机的Win10运行了CaptureNX,PS开了三十几张的D750输出的JPG照片,这两台机器体验完全一样,当然8G内存的型号剩余内存会少一些,16G的型号还剩下6~4GB的容量。
至于硬盘容量,预算够尽量选择大的,如果能习惯带着一个type c的移动硬盘的话也可以不用在意大小,但硬盘空间多多益善,至少基础的应用软件以及数据文件资料的空间要足够。
细节上确实没太大毛病,要说不足的话就是在屏幕顶部边缘位置有些许结合不均匀的情况,但无伤大雅。接下来聊一下让大家纠结的一个地方,那就是这块Force Touch触控板,我在沈阳两家Apple Store体验了几乎所有在售的MBP以及新款MBA的样机,包括我手里的两台18款MBP13,最后的体验结果是,所有的17款MBP的Force Touch触控板的震动触感非常弱,并且手指按下和抬起时候这两下震动触感都很弱,而且抬手压力变化时候的那一下触感延迟较大,在偏好设置把触控板压力改到强依然很肉,18款摸了也有十几台,其他的只是略好于17款那几台,只有一台MBP13的样机手感算是比较满意,Force Touch触发和抬手时候的两下触感一致性很好,并且响应很及时紧凑,对于18款的MacBook Pro来说触控板的手感体验有点中奖的意思,而新款的MacBook Air的Force Touch触控板手感则都非常的出色,震动触感响应及时同时感觉很清脆,后来我也采访了一些MBP的用户,他们说比较喜欢MBP比较柔和的压力反馈感,好吧,我只能说保持我的意见。
如果看了上面这些体验感受被心理暗示了怎么办?那就上独立的Magic Trackpad吧,但是Magic Trackpad的压力触感反馈模拟出来的“按键”触发行程会明显比MBP更长,不过确认更清晰,并且回馈感更强,而且Magic Trackpad接入之后还会多出一个静默点按的选项。至于灰色和白色两款Magic Trackpad,我买了两只白色的,一只灰色的,明显白色款手感好于灰色款,真心希望是个例!
外接妙控2触控板后会增加静默点按的手感模式(触感更闷更柔)
Touch Bar其实应用挺有前途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带Bar换来更优惠的价格可能会更迎合这个市场。目前支持的应用还是不少的,包括除了MacOS系统以外的Office,Adobe全家桶以及虚拟机等软件都可以用Touch Bar来实现快捷操作,并且可以自定义功能,显示效果也很不错,特别是调色也很方便。希望以后MacOS能针对Touch Bar拥有更多的应用支持。
13寸的MBP考虑携带的话比起15寸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尽管差的不算非常巨大,但是空间和重量同时明显降低对于经常外出或者桌面空间布局有限的朋友都非常适合,其实18款这么强的性能外接屏幕会用的更爽,当然一定要承认的是MacBook Pro的Retina屏幕是目前苹果电脑中最优秀的,没有之一,以至于在Apple Store里对比那台LG 27寸5K P3色域的显示器也只好不差,所以苹果MBP对于用户在性能满足的前提下,为视觉和触觉以及听觉都是先了相当优秀的体验,单纯这一点对比Win本来说绝对是万元级的产品才有的体验。
总结
如果你并不是以游戏娱乐为主的应用的话,MacBook Pro会给你不错的体验,简单上手不需要在意什么系统优化,重装系统,定期重启,这些影响体验的操作都是浮云。同时续航方面在同级别也是很优秀的水平,出色的显示效果,丰富的控制形式,顶级的细节做工,有些人真的是离不开Mac了,可能点点滴滴都已经与Mac无法分开了。18款的MacBook Pro也不是没有问题,比如接口扩展需要转接,老生常谈了,前摄的素质还是有待提高,相比以前做工细节上追求完美的精神需要强化。
最后在聊一下MacBook的周边,屏幕贴膜我觉得是没什么必要的了,毕竟不是手机,也不是触摸屏,手指或者其他设备直接接触屏幕的机会不多,弄点B+W或者蔡司的清洁纸就可以了。如果经常用键盘的话反而我觉得没必要上键盘膜,因为本来键程很短的蝶式按键结构再加上一层膜反而手感会更奇怪,外壳的话如果真的经常不经意随意放来放的话,可以搞一个一套塑料保护壳,目前有官方推荐的Incase以及Moshi的,后者没用过,Incase那个塑料壳真的很丑,倒是贴合度非常的优秀,毕竟官方推荐的,最大问题就是在腕托部分有突出的固定卡子,胳膊经常会蹭来蹭去的很不舒服,妙控2代鼠标习惯的话也可以直接上,但在底部插线充电真的有点受不了,雷电3的hub有必要来一个,原厂的价格实在是太坑,如果把MacBook周边这一套都算上的话,成本也是相当可观。
MacBook Pro (16+256,13-inch,Late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