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
对于ROG外设来说,今年应该是里程碑的一年,鼠标新品增加了四款,鼠标产品在对应不同市场定位的布局上已经基本完毕,而其中今年这四款产品同时支持AuraSync RGB灯光技术,先上市的Gladius II与Strix Impact一大一小分别属于之前ROG两款重要产品的延续,其中Strix Impact与SICA还是互补并存的关系,所以说今年初的这两款产品应该成为经典延续!而最新发布的这两款ROG Pugio和ROG Strix Evolve就应该说是创意爆发了。其实看ROG系列外设,特别是我们最近两年评测的这些ROG系列鼠标产品,应该能发觉到,这些产品在细节设计上是非常下功夫的,从体验出发能做到这么细致考虑的除了设计的熟虑以外也包括了品牌实力的展现,包括我在之前见到和了解到在DEMO时期的这些产品到现在看到实物之后,多款产品的模具也是改了多次,除了一些核心卖点外还有不少细节特色官方也并没有过多介绍,而对于从事研发的这个团队来说,冠以Republic Of Gamers就是对背后付出一切的最好诠释了。从第一款ROG产品到现在这些ROG鼠标中流淌的血液是推动其前进的核心。
本次外设堂将同时为大家带来ROG Pugio和ROG Strix Evolve这两款鼠标的评测,后者是一款可配置外壳改变对称结构的大号鼠标,而本文介绍的ROG Pugio是一款对称型的中号尺寸游戏鼠标。
ROG Pugio 游戏鼠标包装
包装
ROG Pugio我拿到的是国行版本,所以请大家留意一下,包装风格也是ROG新一代系列的包装,当然而ROG Strix包装正面则是有醒目的Strix字样,有同学对ROG和ROG Strix区别有些疑问,其实外设这部分来看特别是鼠标方面,ROG系列在一些特色设计上保留的更全面,比如可插拔更换微动,跨平台的设计吻合度更高,而ROG Strix系列的设计出发点更多是针对游戏中基础体验的元素,当然两者在价格档位上也是有分水岭的,这一点就跟ROG系列主板一样。
参数表
采用了最新但同时比较小众的PMW3330光学引擎,说是小众主要还是因为使用这套方案的品牌不多,30g和150ips的指标, 最大dpi为7200,支持LOD校准,基本配置方面属于PMW3310的增强。左右对称设计,同时设计了类似G900的可更换侧键模组,最多可以设置8个按键,尺寸方面是标准的中号鼠标轻量级鼠标,103g的重量,其实除了Spatha以外,ROG鼠标多数都是走轻量化设计思路的,所以对于高负荷游戏的朋友在鼠标重量方面也更适用。
整体
附件一览
附件包括一本多国语言说明书,rog金属logo贴,鼠标收纳袋,包含侧键填充模块与替换微动的塑料收纳盒。前面说过了,ROG Pugio是支持热插拔更换微动的,所以随附件多带了一对日产欧姆龙D2F-01F的灰点微动。
ROG Pugio 游戏鼠标
整体
整体
我们熟悉的ROG外设灰黑配色,左右对称型+分体式按键设计,标准的中号有线鼠标,细磨砂化漆面与其他ROG系列鼠标相同,另外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外观一些设计元素上跟Spatha非常类似,而这种尾部宽体的对称鼠标还有G900和之前我们评测过的锐蝮蛇。ROG Pugio特色方面支持免撕脚贴的热插拔更换微动,更换微动需要注意,如果更换7N系高度的微动要注意在微动底部加增高垫。
整体
整体
整体
熟悉ROG产品的朋友应该发现,如今的ROG系列产品更多加入了多边形棱角化设计,其实在第一代Gladius上面我们就有看到了类似的设计语言,而后的Spatha更是将这样的外观设计理念进一步加深,其他产品方面比如现在最新的ROG Strix X299-E GAMING主板在散热片到IO接口覆盖盔甲部分都用到了相同的设计语言。而对于鼠标产品来说,除了在外观上用到这些设计元素,同时要考虑手感体验方面的优化,这也是这款ROG Pugio与Spatha在家族中独特的存在。
整体
整体
整体
ROG Pugio设计是倾向趴握式的一款鼠标,如果你是中号手的用户的话,食指可以默认按到左键中部,同时与锐蝮蛇或者G900不同的是,Pugio的最高点设计在了鼠标靠尾部的位置,这样的话对于特别是中小号手的同学会牺牲一定的掌中灵活性,而上壳边缘的斜面增加了鼠标尾部与手掌的贴合性,所以如果你喜欢把鼠标在掌中固定的非常牢固稳定话,Pugio可能就是你寻找的这款鼠标。
底壳
如果按照鼠标在掌中位置来看的话,Pugio的光头属于有点靠前的设计,四个外壳固定螺丝的胶塞可以直接用细头螺丝刀抠开。拧下里面的四颗螺丝后就可以打开外壳更换微动了。
对比锐蝮蛇无线版
对比锐蝮蛇无线版
对比锐蝮蛇无线版
其实锐蝮蛇也是尾部末端较宽设计,就像前面说的,ROG Pugio更适合把鼠标固定在掌中来使用,而侧裙的斜面更方便拇指与无名指的固定。
细节
侧裙位置给拇指很好的定位感和把持度,前后侧键的位置也刚好,不过如果两个侧键能接缝处各添加一个斜面倒角的话侧键的按动分辨度会更好。
尾部与侧裙边缘的透光带采用了与多棱角设计元素耦合的折线设计。 滚轮与dpi切换键特写 后面有dpi切换键对应的白色指示灯
有一个小细节,就是dpi切换键靠近滚轮的一边并没有用Gladius和Spatha的斜面设计,估计原因是这个按键尺寸太小了同时考虑与按键的整体性,所以对于习惯了之前设计的朋友来说经常按动Pugio的dpi切换键可能开始会感觉到一丢丢的不适应。
替换掉右侧按键后的模块可以实现与侧裙上边缘非常出色的过渡
拆解
固定外壳的螺丝位
更换微动不用完全取下上壳
拧下底壳后可以打开外壳,但上壳内部和主PCB有两条排线,其实更换微动如上图,把上壳往后拉一点就可以有足够的空间来拔插微动。
更换微动
自带的50M蓝点微动
考虑到兼容灰点,所以按键柱到微动触点距离是按照灰点高度来设计的,这样自带的50M蓝点就加了增高垫,其实后来即使更换到了D2F-01F灰点也还是感觉触发行程有些短,还是键程对灰点优化的有一点问题,但这里不排除可能是个体的问题。
完全取下上壳
上壳特写
按键柱耐磨贴片特写
内部结构特写
内部也有一定的配重优化,我们看到鼠标尾部结构相对较空,这样是为了做到前后配重的平衡。
底壳部分特写
结构拆散
其中PCB是两个部分,而且在安装的时候这两部分是有点重叠的,按键部分的PCB是在主PCB顶层,这个要注意。
RGB Led软排有独立的部件承载
微动部分PCB 编码器是ALPS的
微动部分PCB
主PCB正面
主PCB背面
PCB正面
PMW3330光学引擎
RGB LED驱动控制IC
LPC11U37F主控
主控是一颗采用ARM CORTEX-M0架构的微处理器,频率是50MHz,拥有128KB的Flash容量,10K SRAM缓存,4K的EPPROM。
界面&手感
先来说说手感,首先ROG系列鼠标的分体式按键对手感体验优化在Pugio也得到了传承,表现非常出色,键程会比我们熟悉的G900搭配的20M更长一些,按键手感与回弹一致度也相当高,而如果搭配灰点的话手感特点会改变的比较明显,按键确认感会有一定的削弱,就像前面说的,我们还是建议尽量搭配7N系的微动来使用更适合游戏。滚轮按动手感清晰,键程很短,回弹力较弱,侧键方面的回弹比G900稍差一点,如果你有留指甲的习惯,那么相对来说G900的侧键更合适,而包括锐蝮蛇在内与Pugio的侧键在切换的时候有点不太适合,当然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
按键编程界面
参数设置界面
灯光控制界面
灯光亮度支持5档调节,0%是完全关闭,但动画效果的变化频率不支持调节有点遗憾,不知道以后是否会加入。
鼠标垫校准
现在多数鼠标的垫子校准体验并不明显,因为这个优化做不好容易出现兼容问题,所以好多品牌都做的很保守,这次ROG Pugio也是如此。
支持软件与固件更新
实拍
ROG Pugio的尾部灯带非常有特色,因为我玩过了太多边缘包括底边带灯的鼠标了,多数都是圆润的灯带,所以这次Pugio的折线灯带让我眼前一亮,而且内部的RGB Led阵列配合柔光罩匹配的非常好,这部分也是花了不少的心思。而尾部下壳的斜面又让Pugio的灯带营造出了一种视觉悬浮的效果,灯光我说过漂亮的,但这次是我喜欢的,这里我要说的是,做板卡灯光是有局限性的,而外设特别是鼠标的设计让许多的理念得到了发扬。
ROG Pugio我们接下来会做一个非常漂亮的视觉系灯光演示短片,到时候会在外设堂跟大家分享。
总结
ROG系列的鼠标产品灯光不同于其他品牌,因为又要提到DIY领域的ROG情怀了,当你用着M9A或者未来的R6E主板的时候,能看到掌中的鼠标与主板灯光同步,并且在提供了清晰手感设定的前提下有相同的视觉设计元素的时候,这种心中的优越感可能不是单纯外设产品有点光亮的情况能表达的,再多说可能跑题了。ROG Pugio手感设定很清晰,宽大的尾部注定丧失一些掌中灵活性,而侧裙和模块化侧键对手指定位又相当准确,你不需要去担心手指位置会很尴尬,因为在Pugio提供的类似趴握式的使用方式下拥有出色的掌控性,所以我现在也能理解为什么ROG Pugio放在这个时候才推出,而受众更广范围的Gladius II和Strix Impact先发布的原因了。最后,ROG Pugio是一款在ROG家族设计语言与纠结每一个细节手感优化的一个交集,在背后付出的功夫也不亚于ROG板卡产品上面的付出,并且在从按键到握感上面的体验也是相当出色的,但前提是你的使用习惯要与Pugio的设计吻合!
ROG Pugio 游戏鼠标
ROG Pugio灯光实拍简单演示
优点:
1、手感掌控稳定性出色;
2、细节考虑细腻;
3、灯光效果出众;
不足:
1、对于抓握式用户来说,牺牲了一定掌中灵活性;
|